欢迎来到: 海外留学生人才网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

大学“青椒”调查:有暑假,没休假
发布时间:2024-09-02 07:47 发布作者:

“当大学老师很体面”“大学教职不仅是铁饭碗,每年还有寒暑假”……这是不少人对大学老师的印象,也是不少年轻人毕业后选择留校的原因。


但是,多数人或许只看到了大学教师这份职业的光鲜A面,而它的B面可能是——大量隐形的负担。无论是来自教学和科研上的工作压力,还是在“非升即走”考核制度下的紧张感,以及低于预期的收入和待遇……尤其对“青椒”(即大学青年教师)来说,暑假和休假的关联度不大,反倒是一年之中一段难得的科研黄金期。


写论文、出差、做实验、想办法挤进“科研圈”……在这个暑假即将结束之际,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身在不同地区高校的“青椒”,一窥他们的生存现状。


1# 讲述人:Leo(林学院讲师)

31岁的年龄焦虑,谁懂?


趁暑假休息几天?怎么可能!我现在是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时做科研。因为暑假里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相对少,更因为我的时间真的不够用。


从今年的年初三开始,我就投入了“写本子”(即申请课题)、写论文、备课的循环,基本上没休息过一天。我的孩子两岁了,还没带回过老家给长辈看看。今年我31岁,所在的学校实行“非升即走”考核制,三年一小考六年一大考,明年我就要面临第一个三年的预聘期考核。如果这次考核通不过,那不仅35岁前晋升无望,随着老教师退休,新进教师不断涌入,我的竞争只会更难。



眼下,我正在准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简称“国自然”)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。


在理工科领域,“国自然”是最重要的纵向项目,一般情况下,学校的优势学科、“大佬”云集的课题组更容易拿到项目。分析自己的综合实力,特别是像我这样的“三无”(即背后无“大佬”、无背景、无团队)“青椒”,按照目前15%—17%的“国自然”命中率,能申请上就已经万幸了。但再难,也只能迎难而上。没申请到课题,前途就更加渺茫了。此外,根据学校考核要求,我还要拉到一笔60万元的校外研究经费才有资格晋升副教授。这个金额对于我们从事木材料学研究的课题组而言,并非易事。


除了科研,大量的教学任务,也让我暑假一分钟都停不下来。这个暑假,我得带着本科生实习,辗转各地参观家具厂,去工地、公寓考察,看毛坯房如何装修。这些都与木材科学专业息息相关。早出晚归的实习带教结束后,我还要批改学生实习报告和日记。对于批改、批注格式,学校都有严格要求。


暑假里,我还得抓紧时间参加学术论坛,有时候要做学术报告,有时候也得友情打杂、支持院系的学术活动,帮着承担一些会务工作,也顺便攒点人脉。


我曾和几位留在一线城市的“青椒”交流,发现我还算“幸运”,至少所在城市房价不高,入职时学校提供的40万安家费足以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。但随着考核期临近,我不得不为将来考虑:孩子到了快上幼儿园的年龄,如果一年后我没有转正该怎么办?


有时,我也会质疑自己。本科毕业后放弃了工作机会,读博后留校从教,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?我的本科同学当初直接选择就业的,如今基本都过上了“中产生活”,我还在为了年薪刚过十万元的教职奔波。在转长聘之前,甚至都没有人帮我交齐“五险一金”。


尤其让我困惑的是,我所在的岗位是教学科研岗,但在评价的权重方面,一直是“项目>论文>教学”。在这样的评价指挥棒下,身边的“聪明人”都把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。而我仍然试图保持一种平衡,要做科研,但也不能“放”掉学生。我的同行都说,现在的学生不好带,我曾经也被一位学生“坑”过。毕业将近,他的文章和实验都无进展,最后哭着“威胁”我说,“老师你再催,我不活了……”但后来想想,谁都是从学生过来的,都希望在大学能遇见好老师。


也许因为我还年轻吧,心里还有一团火。很快就要开学了,今年我还担任了2024级新生班主任。这项工作并不在我的考核加分范围,但我还是想尽力做到最好。



2# 讲述人:李梦杰(马院副教授)

“出成果的黄金期”,必须抓住


入职高校后,我还从来没有享受过外界羡慕的悠长假期。对我和同事们来说,假期最大的好处是,可以短暂地从密密麻麻的课表中抽身出来,所以被视为是“出成果的黄金期”。


按照惯例,我的暑期通常被带学生做调研、写文章,回顾上一学期的教学科研,修改课件这几桩事填满。今年也不例外。在带领三支学生队伍完成暑期调研等工作后,我开启一键切换模式,开始“肝”论文。


马院教师平时想要发A类期刊论文难度很大,但若抓住时政热点,投中文章的概率相对较高。很多老师平时被上课、行政事务、家庭琐事等包围,只有夜深人静时才能进入状态,读博以来,我已经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,常常在不知不觉迎来天亮。


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求很高,“青椒”入职6年内如果没有达到晋升副教授的条件,大概率面临“二次择业”风险,也就是“非升即走”。讲师晋升副教授要求至少在2个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。因为人文社科学者发文不易,学校将考核标准灵活调整为:或发两篇A类期刊文章;或1A+1B两篇期刊文章;或3篇B类期刊文章。要知道,达到这样的考核要求,在其他高校都可以评教授了。


不过,对很多人文学科背景的“青椒”而言,这份工作算是可选择范围内的最优解。从待遇上来说,一位讲师的一年薪资税前大概在15万元左右,学校提供补充公积金和住房补贴,还能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问题。一些“青椒”上有老、下有小,妻子还在读博,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。学校提供6年市区免费的教师公寓简直是“及时雨”。这些因素,也是许多“青椒”宁愿拼命“卷”也不愿出局的原因。


相比之下,我稍微幸运一些,一来没有家累,二来家人2018年就全款为我购入一套房,大大减轻了生存压力。去年,我如愿通过考核,晋升高级职称。其实,也直到通过这次考核后,我才觉得自己开始享受教书育人的这份工作。


对马院教师来说,教学和科研必须兼顾,同时还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。不久前,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大三男生特意给我发来问候。这名学生与我结识于大一的通识课中。脱离“直升机父母”后,当时还是新生的他,感觉大学生活瞬间“脱轨”,既迷茫又焦虑。那天课上,我正好讲到如何过好大学生活。课后,他找到我,我们就站在雨中的屋檐下,从晚上八点半聊到晚上十点。临别时,他主动拥抱了我。此后,我们一直通过课程微信群保持联系。看着他愈发阳光,我觉得很欣慰。


在大学,教学相长是常态,师生关系和在中小学里也不同。在“非升即走”考核压力最大的那些日子,正是来自学生的点赞、关心和生日祝福,鼓励了我,让我有了底气和勇气,撑过了最难的日子。



3# 讲述人:文宁(经管学院副教授)

解压的方式,就是让自己更忙


我只有暑期,没有“假期”。这个学期一结束,我就立刻飞往香港中文大学,开始与导师的科研合作。


我是在入职的第一所高校度过第一个3年的聘期考核后,跳槽到了现在的学校,因此考核评价要从头来过。说白了,与其他老师6年的聘期相比,我需要在3年内完成原本6年的成果。


压力,不言而喻。不过,因为我所在的团队和平台都很给力,目前还算比较有信心。所以对于那些博士刚毕业就来向我咨询职业规划的师弟师妹们,我只想说一句:找一个好平台。找一棵“大树”,才可能不被“卷死”,即便一开始找不到教职,也可以先做博士后。


其实,选择大学教师这份职业前,我对考核已有心理准备,但还是发现职场压力超出预期——如今,科研界“卷”的程度令人惊叹。


当下,人工智能研究竞争激烈,参与研究的人数不断增加,不仅有高校和科研院所,还有企业的研究部门。论文发表速度,更是大大提升。以大模型的应用为例。现在,一个想法从提出到实现可能只需要半个月,再用一个月进行理论分析,半个月写论文。而一旦出现一个新的方向,就会有大量相关的文章跟进。学术会议也同样如此,一位教授甚至可能向同一个学术会议投十几篇论文,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。


五六年前,我在博士阶段花了三年时间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,这才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。然而,如今的同行研究普遍提速,我已很难再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一项研究了。


今年暑假,我所在的团队也在跟一家科技公司深度合作,大家都希望能让研究更加高效一些。与此同时,学院也通知我们,开学在即,要着手准备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了。今年9月新学期,我所在的教师团队将合作开设一门新课程,这几天,大家还忙着集体备课。教学质量是对“青椒”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,所以备课工作也丝毫不能懈怠。


工作千头万绪,让我必须一刻不停地思考,其实,即使不工作的时候,我也一直在想问题。但不管怎么说,暑假还是解压的,解压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更忙一点,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,这样才不会有“工作之外的情绪”。



4# 讲述人:穆老师(历史学院讲师)

趁着暑假,还些“欠账”


这个暑假,我忙着还“欠账”——一篇本来计划上半年写完的论文。并非有意拖延,而是我所在学科比较冷门,院系的教师相对少,那每个“青椒”头上分摊到的各种任务就多了。


上学期,本科生教学以及各种行政事务等,占据了我大量时间。其中,有些是规划内的,也有很多随机的工作,比如参加学校的培训、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会议、撰写项目申请书、制作报告PPT等……有时候,突然收到一个考核或者是申报材料的通知,申请表格常常当天晚上就得交,不得不加班整理材料。这样一来,原定的科研计划也会因为各种不断出现的“琐事”而暂停,基本没有整块的时间写论文或是思考问题。只有到了暑假,我才有比较充裕的、自主的时间专注自己的研究。


暑假也是我调整生活节奏的时间。平时因为那些额外的工作,作息时间很难控制,进入暑期后,虽然科研要加速,但至少我可以控制节奏了。


今年是我成为大学讲师的第4年。刚刚完成为期3年的第一个聘期考核,进入第二个3年,还需要继续完成发文指标。对“青椒”的评估,论文是“硬标准”。我所在的学科,论文发表周期比较长,从撰写到刊发,往往需要两三年,甚至五六年。所以,为了保证有成果产出,我必须手头有不同状态的论文,比如,有些是已刊发的,有些是已写好并投稿待发的,有些是正在写的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持研究成果不断档。

服务热线 在线资讯 关注微信 官方微博
15901039037